图为沈光文纪念馆。张昊桦摄
初夏时节,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街道星光村南塘河畔,垂柳依依,白鹭翩翩,鸟鸣啾啾。穿过小石桥,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黑墙青瓦,乌漆台门,这里原是建于清代的沈氏宗祠,年被改建为沈光文纪念馆。
临河而居的星光村,户人家,姓沈的占了八成。村子不大,街市、石桥、流水、老屋、弄堂,散发着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细细探访,才发现这里是“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的故乡,曾出过沈明臣、沈一贯、沈一中等历史文化名人,“南戏之祖”高则诚的戏文《琵琶记》也诞生于此。
沈光文纪念馆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前后三进三开间二天井。进入纪念馆,天井中立着一座从宝岛台湾运过来的沈光文雕像,只见他手持书卷,眼望南方。雕像背后种着几株针葵,绿意婆娑,也是从宝岛台湾运过来的,别名叫槟榔竹。
沈光文出生于年,自幼苦读诗书,才华横溢。年,举家移居泉州时,不料遇飓风,船漂至台湾,从此在台南善化开始了流寓生涯。他在那里悬壶行医、设馆教书、结社吟诗,在台湾岛内的儒学传播上发挥积极作用,为当地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台湾赋》《东海赋》等作品,还具有地理风土与哲学思辨的双重意义,这些作品广为流传,成为台湾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现了两岸文脉的传承、延续与紧密互动。沈光文在宝岛播下的教育、文学、中医、方志等种子,成为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根深叶茂、延续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由于这些历史功绩,他被推崇为台湾地区的“文献初祖”。现在,台南市还有一座沈光文纪念碑,岛内不少学校和文化机构还设有专门的纪念活动。
沈光文纪念馆管理员介绍,年10月29日,在沈光文诞辰周年之际,星光村按传统习俗,以抬大轿的方式恭迎台南善化庆安宫赠送的一尊沈光文塑像。“近年来,每年都有台湾民众来参观、交流、访问,尤其是暑假,不少台湾大学生慕名前来参观。”
九旬老人仇富庆住在离沈光文纪念馆不远处,老人的大舅哥住在台北士林区,上世纪90年代初回来过一次,“也不知道他现在身体状况怎么样,我盼着能在有生之年和他再见上一面。”交谈间,老人流露出对台湾亲人的思念之情。
村内南塘河边有一块写着“瑞光楼故址”的石碑,据村里老人说,这里就是高则诚写成《琵琶记》的地方。元末著名戏曲家、瑞安人高则诚因避战乱,客居星光村沈氏楼时,写出了经典戏曲《琵琶记》。完稿之夜,欣喜若狂的高则诚独自伏案,忽见桌上双烛火焰相向弯曲,交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美丽的焰虹,不禁高喊“瑞光、瑞光”,从此沈氏楼被改称为“瑞光楼”。
如今,瑞光楼已不复存在,而一块清光绪十二年(年)由沈氏后人所立的“瑞光堂”木牌匾尚在,让这个美丽传说有了生动注脚。
沿着一条条曲径通幽、四通八达的弄堂漫步,不知不觉间,看见前面一处不起眼的弄堂口立着一座牌坊,阑额正中横书“曲辕”二字,这里就是曲辕坊。当地村民说,这里曾是明代直阁大学士沈一贯和江西布*使沈九畴官署进出的通道。一旁,还刻有“乾隆十三年众祀三重建,里人沈九畴题”字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星光村文人辈出,星光熠熠。如今,星光村人蹚出一条强村富民的“星光大道”。村里通过土地出租和旧厂房改造设立工业区出租等方式,每年有万元收入,村民们的待遇逐年提高。星光村文化礼堂边盖起了老年乐园,村里7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只需交元床位费就可入住。
有村民搞“稻虾共养”,“5月初往田里投了1万多尾澳洲小青龙虾苗,6月种晚稻,到时把虾苗放入稻田里,下半年就能有第一波收成。”农场主高伟国高兴地说。
街道农办技术人员说,“稻虾共养”模式不使用农药、化肥等,虾在稻田里可发挥除草、松土等作用,其排泄物又是天然肥料,产出的稻谷品质高、无公害,可实现绿色生态和经济效益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