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的目标是什么?人总有一死,那我们这段生命旅程的价值在哪里?这些问题,好像只有哲学家才会思考,普通人也许曾经有过疑问,但大多数人,还是将精力放在脚下,并未抬头去关照整个生命的意义,毕竟这些问题也许根本没有答案。
但是,当一个人面临逐渐逼迫的死亡,眼睁睁看着生命的消逝,也许他将会叩问内心,去寻觅这些问题的答案。
今天给推荐的图书《当呼吸化为空气》就是一部叩问生命意义,以及反思生命价值的绝笔之作。本书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名兼具医生与文学家双重身份的绝症患者的自传作品。
主人公正值壮年,妻子怀孕,并且即将走向人生的事业巅峰,却不幸被诊断出肺癌,在经过数轮和病魔的抗争之后,一切治疗手段全部失效,只能等待死亡,这时他回忆童年和从医的经历,以及生病之后的点点滴滴,写就了这部作品。
本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和作家。他年生于亚利桑那州。在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以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又在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在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可是就在他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即将抵达人生巅峰时,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经过数轮医治后,在年3月,37岁的保罗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
1、声称绝不当医生的孩子的童年
在保罗的童年阶段,他曾经斩钉截铁地认为,自己将来绝不会成为一名医生,而是想成为一名作家。这份信念源自于保罗的家庭环境,保罗出身于一个来自印度的移民家庭,父亲和母亲从印度南部,私奔到了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父亲是一名医生,工作十分繁忙,以至于在保罗的童年严重缺位,因此保罗对医学的了解,就和对父亲的印象一样模糊。
保罗小时候和伙伴,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玩得十分开心,沙漠堪称一个有*动物的圣殿,他热爱这里的自由。
但是保罗的母亲却十分伤心,害怕这里落后的环境耽误孩子的教育,因此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学前书单,逼着保罗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由此,书籍成为了保罗密不可分的朋友,为他展现了新世界的大好风景。
但是,就在保罗准备就读斯坦福大学的时候,他却偶然读到一段话:思想不过是大脑运动的产物。这句话让保罗震撼,甚至动摇了他对世界的理解。文学作品是思想的结晶,但是根源却都是大脑的运动。于是,保罗决定要开始探索生物和神经系统的奥秘。
几年后,保罗拿到了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的双学位。诚如他自己所说,他虽然从未考虑未来的事业,但求知欲在促使他十分努力,他想知道人究竟为何为人,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了意义?
斯坦福毕业之后,保罗又去剑桥继续进修,他学习文学、哲学和神经科学,在研究生阶段的最后,他为了能顺利去耶鲁医学生,又开始疯狂地补习化学和物理这种必修科目。保罗觉得与其去研究思想,不如去行动起来,去获得直接的体验,追寻严肃的生理哲学。
2、医学生的经历让保罗加深了对于生命的理解
保罗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医学院的经历,让他加深了对于意义、生命与死亡三者关系的理解,并且变得更加敏锐,而且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露西。在医学院,作为医学实习生,保罗要亲自面对许多病人,面对他们的悲欢生死,保罗似乎摸到了探索生命意义的大门。
他曾经帮助接生了一对早产的双胞胎,双胞胎生命垂危,就在他成功接生另一名婴儿之后,才知道这对双胞胎,就在其他孩子呱呱坠地之际,全部死去了,这让保罗不禁唏嘘生命的无常。
在医学院的第四年,保罗决定全力从事神经外科。神经外科具有其独特的特殊性,其他的医生都只是在治病救人,而神经科医生却在救人之上,更多了一重维护个体意义的使命,因为每一次脑部的手术,都是在操纵人类意识的本体根源,哪怕出一点错误,都会对整个机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有的病人不得不放弃一些,去换回一些。比如,失去说话的能力,多几个月的生命。
默默无闻地延长死亡的到来,这该如何选择?所以,保罗也在疑问,到底是什么赋予生命意义,从而值得活着。
当保罗第一次救活一位脑积水的病人之时,他深陷一种眩晕的愉悦,医院的路。医院的工作负担很重,虽然官方规定医生一周工作不能超过80小时,但是保罗他们往往都能超过小时,事情总是做不完,甚至凌晨两点还在手术。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之下,保罗的技术也越发精进,成为了一位可以掌握他人生死的医生,但是随着见到越来越多的病人,保罗羞愧地发现,自己对病人共情的能力在减弱,保罗害怕自己成为托尔斯泰笔下那种,只会生搬硬套,忽略人性意义的医生。
所幸,保罗意识到了这一点,医生只靠医术是远远不够的,保罗认为医生和病人在此汇聚一堂,要一起走过接下来的路,医生应当承诺尽自己所能,引导病人走向彼岸。有一次,保罗曾经接待过一位癫痫患者,只要做个小开颅手术就能根治,如果保罗只是冷冰冰地应付,光是开颅两个字就能吓坏对方,所以保罗循循善诱,引导对方相信手术成功,于是对方坦然接受手术,从此再也没有复发癫痫。
还有一次,保罗对一位刚刚生产的母亲说,她的孩子生下来就没有大脑,因此不久就会死亡。突然之间,保罗自己的眼泪就滑落下来。
保罗认为自己神经科医生的工作,是一种召唤,保卫生命更是保卫人的个性的召唤,甚至是保卫灵*的召唤。
3、正值事业巅峰期,却被查出罹患癌症
保罗的事业蒸蒸日上,他成为了住院总医生,获得了各种业内的奖项,斯坦福大学有一份职位,向保罗伸出了橄榄枝,可就在保罗即将登上事业巅峰的时候,他却被查出了肺癌。保罗和露西在检测报告前相拥而泣,癌症已经入侵了大部分肺部,保罗觉得自己再也不能以医生的身份活下去了,事业,甚至生命都将画上句号。
肺癌确诊之后,保罗精心谋划的一切未来似乎都化为泡影,明明在他的计算中,他的收入明年会翻六倍。保罗不得已开始癌症治疗,艾玛作为全国顶尖的癌症医生,为他制定了治疗的方案。保罗的身体在短短一周之后就虚弱不堪,在一周前他明明还能连着做36小时的手术,而现在走路都是问题。
患病之后,保罗得以从医生,以及病人两种角度去考虑生命的意义,面对自己的死亡,他在挣扎,是重建旧的生活,还是寻找新的生活。其实,在服药之前,保罗去精子银行留下了生殖细胞,同时,他和妻子露西也在考虑要不要一个孩子,虽然他们不知道此时,诞育新生命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决定还是再进一步,构建新的生命,要一个孩子,于是在多次人工试管之后,露西顺利怀了一个女婴。正如保罗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慰藉之时,他在达尔文和尼采的理论上看到一个共同之处,生命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他们决定还是继续活着,而不是等死。
随着治疗的推进,保罗的病情也渐渐稳定下来,治疗开始六周之后,保罗再次检测,发现肿瘤几乎不见了,只有右肺上还残留一个,直径一厘米左右的肿瘤。保罗面对自己似乎死灰复燃的生命,又开始了思考,下一步要做什么,是继续做一个病人养病,还是继续科研,成为作家,还是继续医疗事业?保罗决定还是继续回到医生岗位,继续跋涉,探索艰难险阻。保罗觉得自己在手术室中才算活着,也许命不久矣,但是直到真正死亡才能死亡,而不是自己给自己宣判死亡。
在刚开始回到手术室的时候,保罗不是很熟练,第一场手术还是主治医师帮助完成,但是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保罗的力量持续回升,操作手术的流畅性和技巧也渐渐重回巅峰。
再过不久,保罗也能正式从耶鲁医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工作更加平和的医疗教授,此时,露西已经怀孕三个月了,预产期在明年的六月,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就在保罗重返工作七个月之后,在复查时,却发现在右肺中叶出现了一个新的肿瘤,保罗的癌症复发了。
接下来的治疗肯定更难,更痛苦,能活下的希望也更加渺茫。保罗做完最后一场手术后,医院的私人物品,唯独留下了一些医学的书,他觉得这些书留下的作用更大,于是保罗做好准备重新回到了病人的身份之下。保罗在化疗之后,身体迅速虚弱,并且严重腹泻,脱水,肾功能也开始衰竭,在接下来的检查中,保罗的血清钠浓度达到了致命程度,保罗被送入了重症监护室。
在保罗病情终于平稳,转入普通病房的时候,露西也正好在这时分娩,产下了一名女婴,保罗抱着自己的女儿,陪伴着自己的妻子,他看到了生命的延续,以及生命无限的可能在他面前慢慢铺展开来。保罗在女儿八个月大的时候,因病离世,妻子露西回忆保罗离世的那一刻,保罗用最后的力气,温柔而坚定地说道:我准备好了。于是,保罗呼出了最后一口气,获得了永恒的宁静。
保罗的一生都在极力探索生命的意义,但是他也没有得到答案,似乎人生意义的话题永远没有答案,因为人生是一个人仅有一次的实践,保罗在文学和医学中关照自己,也关照遇到的每个人,虽然在壮年离世,意难平。
但是,保罗仍然紧紧把握生命的每一刻,去抗争,去生长,去探索。我们的一生有短有长,我们也将没办法弄懂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也许我们活着,就是全部意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