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由硬脑膜下出血和硬膜外血流量累积引起的,通常发生在颅脑外伤后3周以上。儿童可能出现头围逐渐增大、前囟门早破、头痛、头昏、癫痫等临床表现。药物和手术治疗经常被临床应用。经过积极有效地治疗,一般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完全康复。
01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及症状
(一)病因
1、概述
该病主要是由颅脑损伤引起的,新生儿是由出生损伤引起的,部分患儿有凝血功能障碍。这些血肿大多是由轻微的、被忽视的头部创伤引起的。血肿更多是双侧的。大多数出血是由于桥接静脉破裂,在大脑的表面进入上矢状窦。血肿的形成比较缓慢,通常不会引起颅内压的迅速升高。
2、风险因素
随着大脑损伤或新生儿损伤,这种疾病更容易发展。
(二)症状
1、概述
脑外伤后3周多的患儿开始出现症状,病情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如头痛、呕吐等。此外,还可能出现局灶性神经损伤症状、癫痫等。
2、典型症状
约60%的儿童出现头围逐渐增大、前囟隆起、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约有40%的患儿因皮质压力而出现局灶性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一侧肌肉无力、轻度瘫痪、面部中央麻木或失语症等症状。粘连性钙化的包皮刺激皮层可诱发癫痫。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延误不愈合,就会伴有偏瘫、智力迟钝等。
02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检查及诊断
(一)检查
1、预期的检查
当患儿出现头围逐渐增大、前囟门水肿、呕吐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将其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检,得出孩子的一般情况。然后可建议进行颅脑CT扫描、颅脑MRI扫描和诊断穿刺,以进一步了解病情和明确诊断。
2、医学检查
医生将对孩子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以了解有无头围增大、前囟隆起等表现。
3、成像检查
(1)头颅CT扫描
颅脑CT示,新月形密度均匀,新月形密度略低。增强心包增强CT扫描可见血肿。
(2)头颅MRI检查
灵敏度和准确性很高,但费用很高。
(3)其他
诊断性穿刺:穿刺点通常位于前囟前部中线3厘米,进针45℃,可到达硬膜下腔,可见大量褐色或棕色液体流出,可明确诊断。
(二)诊断
1、诊断原则
根据小创伤或出生损伤史,并结合颅脑进行性肿大、前囟增大、呕吐、烦躁不安等临床表现,结合CT检查,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先天性脑积水。
2、鉴别诊断
对于颅脑肿大、呕吐和前囟增大的患儿,必须将慢性硬膜下血肿与先天性脑积水区分开来。前脑积水的头部不及后脑区大,脑积水的儿童顶枕区的叩击往往表现为鼓膜声或壶破声音,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叩击通常为钝性固体声,而在先天性脑积水的儿童中,骨缝分离更为明显。
03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
1、治疗的原则
根据儿童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医生将采取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通常采用手术钻孔和冲洗。对于双侧慢性液化性血肿婴儿,前囟穿刺引流是可行的。
2、外科处置
(1)外科钻孔冲洗和体外引流术
适合年龄较大的儿童,通过这种治疗,可以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损伤。近年来,一些学者报道说,经心室内镜治疗儿童慢性硬膜下血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降低了积液的复发率。
(2)反复经前囟穿刺引流
对于双侧慢性液化血肿和轻度临床症状(呕吐、易怒而意识水平无变化和运动功能障碍)的婴儿可通过前囟静脉穿刺引流重复进行,应避免单次液体流动过快,以免引起相反血肿引起的过度脑溢血,大多数儿童经多次穿刺后可治愈。
(3)硬膜下-腹腔分流术
硬膜下-腹腔分流术对于反复穿刺后持续积液也是可行的。
(4)开颅手术
由于血肿粘膜的增厚阻碍了脑组织的发育,因此应同时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积液和胶囊。
3、一般预后
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得到改善,并能完全康复。但对于血肿严重钙化的粘连,脑组织的正常发育可能会受到限制,患儿可能会出现智力迟钝、偏瘫和癫痫后遗症。
04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日常防治
1、概述
孩子和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态度,缓解症状,促进康复。此外,应定期进行审查,使医生能够了解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药学服务
孩子的父母应遵照医嘱,帮助孩子服药,如果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发烧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就医。
3、手术后护理
孩子的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急性呕吐、不适现象,如果出现这些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照顾,避免排水管脱落、弯折、塞住,保持排水管通畅。
4、生活管理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经常打开窗户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明媚。恢复期儿童应该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过度,促进身体康复。父母应该注意照顾生病的孩子,特别是刚学会走路的生病的孩子,可以买防滴袋给生病的孩子,保护生病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5、饮食管理
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可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婴儿和幼儿的母乳喂养。对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应及时增加补充喂养,每次只增加一次,并坚持3天的原则。可适当补充儿童维生素K。
结语:儿童应控制钠的摄取量。以下措施可减少这种疾病的风险:小心保护儿童不受意外伤害。父母应重视对出生时受伤的新生儿的看护,并积极配合治疗。在这种情况之下,父母要早点带孩子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