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姚红新专访
(建议全屏观看)
***从故宫最北的神武门穿出,挥别红砖黛瓦向西折去,不过多远,便可看到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大白塔在郁葱的树木掩映下显得肃穆,对面的中南海依然保持着庄严和神秘。约莫走上一公里,医院(医院),作医院,已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此次前来,是要医院医院小儿外科现在的“掌门人”——姚红新主任。想要进入小儿外科病区,需通过一道铁门。门旁挂着一面浅粉色牌子,上书“大头娃娃之家”,牌子下立着一位把守铁门的阿姨,严肃且谨慎,迅速抛出“你们是谁”“要去哪里”“想要找谁”三连问,旋即转入铁门后。不过一分钟,我们被允许进入,关上门,外面的喧嚣和不紧要的目光被完全地隔绝。穿过这道门,仿佛进入另一个天地,一个童话里的奇妙森林。踏上一片“悠悠青草地”,看茂密的“树叶”从墙壁爬上了屋顶,角落里塞满了智慧的书,几个动画里的角色也聚在一起,仿佛想听听还有哪些美好的童话未曾讲起。医院的科室,倒不如说是一个动画主题的酒店,病房都用墙纸贴成动画的主题,白雪公主、小熊维尼、玩具总动员……,从挂钟到门口悬挂的玩偶,从楼道的公告栏到病房的收纳柜,都被细致装扮,医生办公室的门上,挂着孩子们都喜欢的“小猪佩奇”。问起这是谁的想法,迎接我们的曲护士长笑着,拍拍自己的胸脯说:“就站在这里!”我们丝毫看不出年轻干练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因为这样的身份,医院这样的环境中,什么才可以让孩子们感到放松。“我们科室有非常好的医护团队,这些都是他们的功劳。”这样的设计,医院是独一份,谈起这些充满爱意的想法,姚红新主任骄傲地说道:“医院医院,而像家一样,减少孩子的恐惧,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带着笑容站在面前的姚主任,穿一身暗紫色刷手服,这仿佛是外科医生的标配。因为每天平均有三台手术要做,除了出门诊,他几乎都会在手术室忙碌,一年下来,整个科室承担着近千台手术的任务。我们来的这天很凑巧,姚主任刚好没有手术任务,我们也能有机会和姚主任坐下,慢慢聊他的经历。在全国范围内,除医院外,医院会成立单独的小儿外科,医院则例外。医院的小儿外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小儿外科科室,在张金哲教授的带领下,以五张病床起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儿外科临床专家。讲起医院小儿外科的历史,姚红新主任言语中不无自豪。现如今,科室主要以神经外科为依托,最擅长的是脑积水和脑肿瘤手术。因为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来这里求医的孩子大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危重病患。因为工作量大,手术做过许多,姚主任已经不记得当年第一次做手术时的情境了,但许多惊心动魄的手术,他仍然历历在目。谈起那些心有余悸的手术经历,姚主任形容每个神经外科大夫在手术台上时,颇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就像是电影里西部牛仔的决斗一般,每一步都不能有任何差错,也不能有半点儿犹豫。于是,神经外科手术对主刀大夫的要求很高,需要在现场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决断力,在姚主任看来,神经外科的大夫需要是一个“急性子”,真正的慢性子是做不了神经外科手术的,尤其是肿瘤的手术。做外科医生这么多年,姚红新主任坦言,当进入工作状态时,自己也会成为一个急脾气,只是在生活中,或是像我们这样相对而坐聊天时,他会回到“标准理工男”的状态,说话慢条斯理,富有逻辑。标准理工男,这是姚主任对高中时的自己的评价,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讲,那时候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以当工程师为志向,清华大学也理所当然成为他的第一志愿。“我当时的分数,如果是报清华的话,是足够足够的了。”但是,母亲的一次感叹,改写了他后来的人生经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从来就不曾改写过,医疗资源在我们生活中一直都是稀缺的,在姚主任从小到大的经历中感受尤为深刻。高中时,母亲家中几位亲人接连因病去世,让姚主任的母亲心生感叹:“家里是不是应该有个学医的啊……”因为母亲的这句感叹,姚主任将北京大学医学部改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对医学的专业不够了解,他差点被基础医学系录取,“基础”二字,便是实验室和临床的距离。能够被北大医学部医学系录取,于他来说有些小幸运,而对于后来被他治疗的病人来讲,则是极大的幸运了。没能成为一位工程师,他并不遗憾,无论是做工程师,还是做外科医生,在他看来都少不了理工的思维,以及极强的逻辑。所以,他从不会在网上为病人诊断,也从不只看ct片子和检查报告就给病情下定论,尤其是对于孩子,他必须亲眼看到,并向家长询问完整病史之后才会给出治疗的建议。由于姚主任的严谨态度以及独立精神,让他成为国内小儿神经外科方面最有经验的医生之一,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这些孩子大多都算是十分复杂的病例。住在『海绵宝宝』主题病房的萱萱便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一岁半,十二次手术,出生四十天时,萱萱由于颅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化脓性脑膜炎,最终引发脑积水。因为反复感染,一周岁医院度过,进过手术室,住过ICU,最长的一次,医院住了一个半月。光光的小脑袋上,十几次手术留下的疤让人看着心疼,脑后有一段长长的隆起,那是留在体内将陪伴她终身的引流管。萱萱喜欢笑,笑的时候会露出全部的六颗牙齿,从六个月起,萱萱的身体发育就开始减缓,头围不再变化,至今也无法独自站立行走,由于肌张力低,双脚只会软软地耷拉着,由于吞咽能力差,萱萱每天只能吃一些稀软的食物。瘦瘦的萱萱妈抱着萱萱在楼道里来回走,虽然病房里是童话的世界,但萱萱还是喜欢让妈妈抱着到处走走。她们在窗前停住,向下张望着“找爸爸”,这次从梅州老家来北京,本想着只是做检查,于是爸爸和姐姐也都一同陪着来了,不曾想,萱萱这次的状况不算乐观,需要手术解决四脑室的囊肿。“每次都盼望这是最后一次手术”,萱萱妈推了推快要滑到鼻尖的眼镜,淡淡地说道,一条断掉的镜腿用纸缠着,依然尽责。因为孩子生病,已经掏空了整个家,家里老人生病也都只是简单吃些药,最近,连丈夫在广州开出租车的活计也都断了,这意味着每天的生活都是入不敷出。今年年初之时,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姚红新主任是这方面的专家,于是便来医院医院,按照当时的检查结果,姚主任建议孩子先进行观察,担心过度频繁的手术会让孩子承受不了。但这次检查,发现病情有所转坏,非要手术不可了。因为频繁感染,萱萱的脑室已经出现了粘连和分隔,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影响脑干、危及生命。在姚主任看来,萱萱的身体状况不算乐观,在目前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至少在最近的2-3年里,她还需要不间断的检查和治疗。在小儿外科的病房里,萱萱并不是年龄最小的孩子,姚主任的履历中,一个仅三十周的早产儿是他亲手做过的手术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因为医院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优秀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许多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也留存下一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对于孩子的投入是应当的,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国家在孩子医疗方面未来能够做到完全免费。”在姚主任看来,每个孩子都应该珍视,亲手治疗过的每个孩子也都是一个故事。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医疗资源分配也不均衡,所以许多家庭还是会面临看病难和钱不够的问题。即使是倾其所有,还是会有家庭在一两万元的医疗费缺口前一筹莫展,这样的问题因为救助中心的加入得到解决,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的未来也因此而改变。从救助中心成立之初,姚红新主任便作为爱心专家开始了密切的合作,在公益组织的行列中,他对尤其认可,所以每次组织的大病义诊活动,即使他无法亲身前往,也会让科室的其他医生前去参加。对年轻医生的培养,姚红新主任尤为看重,前往贫困的偏远地区参与大病义诊活动,也是对他们医疗经验的丰富。在偏远地区,有人生百态,也有因贫穷而放弃的希望,这些地方的孩子,疾病发现得晚,再加上不恰当的治疗,孩子的身体与家庭的生活由此改写。的义诊前往这些地区,通过来自全国医疗专家们的耐心,能够告诉这些家庭,或许只是一次尝试,希望便能够回来。说起医生这样一个职业,姚红新主任说,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他还是会选择学医,“医生是一个最有价值的工作,在人类发展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医疗技术的进步,寿命与未来才能被延长。”一位医生所获得的外界的好评以及荣誉,并不是姚主任心中好医生的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回溯,“一个真正的好大夫,回想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是满满的成就感,这种幸福与高兴是发自内心的”,姚主任说道。临别时,经过一间病房,几个月大的孩子在床上安详入睡,顺窗而入的阳光将房间里童话的色彩照得明亮,妈妈安静端坐一旁,痴痴望着孩子。病房外的墙上,挂着一幅字,是医院建院百年之际小儿外科所立共勉之训:工作要细致,学习要不懈,责任要担当,爱心要满满。对姚主任熟知的人,都会知道,他是这段训言最好的践行者。—END—视频、图片、文字编辑:大力灰熊摄影工作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