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来看望老王(化名)的亲友都说,他的老年痴呆病情比以前明显好了。都说老年痴呆看不好的,但现在和他交谈很顺畅的,情绪也不错,还能看书、看电视,真是出奇迹了,”老王的老伴多次向主管医师吴晓飞说起。
吴晓飞解释道:“其实老王患上的是双相情感障碍伴发轻度认知障碍,它跟老年痴呆有相似的病症,但是治疗方向是有区别的,老王康复得这么好,我们都很为他高兴。”
吴晓飞,副主任医师,老年病科副主任,从事内科、老年病科临床工作20余年,致力于服务老年患者的疾病诊治。
大约3年前,70多岁的老王开始出现了进行性记忆力减退、易忘事,夜间眠差、行为紊乱,不愿和周围交流、话少,时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医院医院神经内科住过院,主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诊治一年了疗效始终不理想。
随后他开始出现特别反常的行为,每天要求上街,反复购买熟食或大量衣物,但买回来的东西要么不吃、要么闲置。天气炎热时,也整天不愿脱去厚实的衣服、不愿洗澡,常常致全身汗湿。一旦劝说,就发脾气、甚至出手打人,家里人被搞得无所适从。
住进本院老年病科后,吴晓飞详细诊查后了解到,其病前曾遭遇过非同寻常的丧亲之痛,之后逐渐出现上述情绪改变、认知功能受损及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修正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轻度认知障碍、糖尿病”,治疗上重点给予心境稳定剂联合心理暗示治疗等改善情绪,辅以中、小剂量抗精神病药、促智及积极控制血糖等治疗,目前情况控制一直很稳定。
“上述病例其实主要为老年人情感障碍导致‘假性痴呆’的一种,所以在治疗方向的把握上会不同。”吴晓飞说,65岁以后老年患者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记性差、思维反应迟钝、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伴有情绪、性格改变、精神行为症状等,常常会首先想到老年期痴呆等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但临床诊断需要结合病史、检查以及神经心理量表测评后进行充分评估。
“医院精神专科的会诊,这是我院老年病科的特色优势,特别是在上海交大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的肖世富教授工作室进驻两年多来,疑难病例的临床规范诊治得到了明显提高”。吴晓飞表示,他在老年专科门诊及收治住院时,会习惯性地进行诊断鉴别是否是老年痴呆症。
77岁的周奶奶(化名)5年前来也出现了进行性记忆力减退伴言行异常,尤其夜间不宁、易发脾气,5个月前曾医院住院治疗2月余,当时诊断为痴呆、器质性精神障碍、脑积水、高血压病等,但症状始终得不到控制,工作人员实在难以照护。
后来,家属从网上了解后转来本院,吴晓飞与精神科联合会诊后,主要诊断修正为器质性心境障碍、轻度认知障碍、脑积水,重新给予制定治疗方案。2周后,周奶奶情况明显好转、稳定。现在,她儿子可以和自己的母亲开心地进行交流,如同常人一样,而且目前治疗用药已大大减少至5种以内。
老年住院患者常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一般营养状况也较差,而临床上多种药物合用特别常见,甚至一个患者同时用到10种药物以上,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较难避免。
吴晓飞曾有多年医务科工作经历,临床上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