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高峰为8~12岁),亦可在中老年人(高峰为40~60岁)中出现。儿童及青少年以发育障碍、颅内压增高为主;中老年人以视力障碍及垂体功能紊乱为主。
(1)肿瘤好发于鞍上区,鞍旁少见,为鞍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
(2)MRI信号复杂,变化多样。典型的囊实性肿块的囊性部分信号混杂,与病灶内蛋白质、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可出现不同信号的液液平面。实性部分或囊壁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相对囊内容物呈低信号。
(3)肿瘤多向上后方或向下生长,其下缘可见受压变扁的垂体结构,邻近器官如视交叉、海马等可见受压移位征象,第三脑室、室间孔等受压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4)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均匀或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并可在肿瘤下缘见线样明显强化的受压垂体(图1)。
图1颅咽管瘤
A、B.分别为横断面及矢状面T1WI,鞍上区不规则肿块,呈短T1、长T2信号为主,境界清楚;C.矢状面T1WI,肿块前下方见有实性成分,呈稍低信号;D.增强扫描矢状面,示病灶前下方的实性成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1.诊断依据
好发于儿童的鞍上囊实性肿块,CT见囊壁呈蛋壳样钙化是特征性表现。MRI示囊性部分信号混杂,出现高信号时较为特征。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均匀或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可见正常或受压垂体。
2.鉴别诊断
(1)垂体瘤:鞍内肿块,可见蝶鞍增大、鞍底凹陷、侵犯海绵窦,向上生长典型者呈“束腰征”。正常垂体结构多被完全破坏而不能显示,内部钙化少见。
(2)鞍区脑膜瘤:多见于蝶鞍前床突附近或两侧蝶骨嵴,宽基底,邻近颅骨多呈骨质增生改变,增强扫描多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其长轴极少向后倾斜,而颅咽管瘤长轴多向后倾斜。
(3)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多为短T1、长T2信号,抑脂信号减低,边缘光滑锐利,囊壁极少有强化;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见缝就钻,DWI呈明显高信号,T2FLAIR上病灶内可见絮状稍高信号影。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