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简宏妮重庆报道
70年来,西南政法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达到30多万。特别是星光熠熠的“新四届”,他们的学术或政治成就,对法治中国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人评价,西南政法大学的“新四届”(级至级)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成功典范,他们的学术或政治成就,对法治中国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70年来,西南政法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达到30多万,是全国培养法治专门人才最多的高校。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在其所著《从法学引注看中国法学现状》一书中,曾经开出一张国内法学学者“大名单”——近乎一半出自西政。
地处当时经济文化不发达的西南山城重庆,在百废待举的年代里,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何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致敬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11位老教授在青年师生的陪伴下进场,接受全校师生的致敬。供图/西南政法大学
星光熠熠“新四届”
年6月,西南政法学院胡光院长为即将毕业的78级校友题词寄语:“四年寒窗友,今朝难分手。好自为革命,但愿人长久。”34年后,西政78级毕业生张建田著书《歌乐年华》怀念西政生活。他在其中写道:“让已逝的胡光院长感到欣慰的是,昔日同学册上的众多名字逐一念来,足以叩响中国政法界、法学界的传奇之音。”
从年到年,是西政历史上一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岁月。“文革”十年,中国的法学教育几乎空白,政法系统出现了人才的断层。到了年,西南政法学院在全国政法院校中率先恢复招生。幸运的是,虽然十年没有招生,但西政的师资力量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原校的90%教师留校继续任教。而在那一段岁月入校或成长起来的西政“新四届”,占据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法学界的半壁江山。
据《歌乐年华》记载,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78级校友周强,录取当年从老家湖北黄梅县出发,结束了在独山公社周边大队的两年知青生活,从鄂东农村来到山城重庆,进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
比周强低两届的80级校友李林,入学之前已当了十年的工人和战士,在他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当年入校时的照片。李林将西政四年时光看作人生当中重要的命运转折,“西政的同学,毕业后主要是三个大的出口,从政、从事教学科研、当律师,每个人的路径不一样,每个人后来的发展到目前的结果不一样,但是我认为,西政精神、西政的传统、西政所给予每一个学生的那种支持和法律素养,对于每一个西政人后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奠基性的。”
李林年从西政毕业后,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学硕士,后来又一气呵成读到博士。年,李林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年12月至年12月,李林担任法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他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年和年,李林两次走进中南海,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讲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学界,在中南海做过两次讲座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西政和中国社科院是李林学习和研究法学的两个重要阵地。他认为两者之间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都立足中国国情展开法律研究工作,导师都开明开放,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批判自己,都关心政治和大局,能把国家大事和法治联系起来。进入中国社科院后能在学术上“如鱼得水”,李林认为离不开西政时代形成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刻苦精神和严谨方法。
西南政法大学现任校长付子堂是西政81级学生,他还记得大学期间最常做的两件事就是泡图书馆和跑步。几乎每天早晨,他们会从歌乐山下老校区出发,一直跑到白公馆、渣滓洞,再跑回来。因为地处偏僻,加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恋爱条件不具备。于是,读书、跑步和思考就占据了大学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
在西南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专题画册里,赫然印着一句话:“今日我以西政为荣,明日西政以我为荣”。对西政来说,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西南政法大学名声鹊起,与当年一批毕业生陆续登上政界、法律界高位有关。在年的全国“两会”上,西南政法大学有53位校友出席。尤其是78级校友,堪称群星璀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周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景汉朝,全国政协委员胡泽君,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以及中国法学界堪称翘楚的学者尹田、梁治平、王卫国、蒋庆、顾培东、龙宗智……有人称之为“西政现象”。其实,西政人不但在政界、法律界熠熠生辉,在中国各地的一线基层法治工作队伍中,也遍布着西政人的身影——优秀检察官“莎姐”梅玫、大山深处的“溜索法官”王威、藏区贡觉县监委科员朱丽……作为全国培养法治人才体量最大的政法高校,西政学子正以默默奉献的“小我”书写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大我”,铸造着新时代的“西政现象”。
西政精神代代相传年11月16日,由西政78级自发捐资敬立的西政老院长胡光铜像在沙坪坝校区落成揭幕。
向法学泰斗们致敬
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今年98岁的西政老教授金平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称自己“此生再无遗憾了”。金平教授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参加了我国第一、二、三次《民法典》起草的专家组成员,被誉为“当代民法活化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金平法学成就奖”,被称为中国法学界的“诺贝尔奖”。
从年起,金平先后三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民法起草工作,为《民法通则》的制定与传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新中国民事立法的亲历者、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的开拓者、新中国法学教育的推动者和西南民商法学科的奠基人。金平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他的一些学生也参与了本次民法典草案编撰工作。
金平强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民法典审议之前,学生们给他打电话,他在高兴之余也会马上跟他们说,“你们的任务还很重。”他期待今后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用好这部法,更重要的是将法治精神,传导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序环境。
同样和金平一样在西政从教、从西政退休,深入参与过中国法治进程的,还有曾任西政副校长的徐静村。徐静村带领学生三次参与撰写刑事诉讼法建议稿,为推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供了重要的专业性建议。
年9月20日,在西政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11位老教授在青年师生的陪伴下进场,其中包括98岁的金平、85岁的邹明理、84岁的吴光辉、81岁的左开大、80岁的徐静村、79岁的文正邦......这些年逾古稀、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和70岁正青春的西政,都是中国法治进程中重要的建设者。
《歌乐年华》作者、西政78级校友张建田回忆:“大学四年,毫不夸张地说,每逢节假日,我几乎都是在老师家里度过的。”在采访中,很多西政师生都有这样的记忆。直到如今,每年除夕,西政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会轮流陪留校的学子过年。西南政法大学校友办主任王群介绍,西政的学生有几个特点,其中就包括入党积极和热衷寒暑假留校。整个暑假期间,在校生两万多人,留校的经常高达多。西政的校园和老师,对一代又一代西政学子来说,是一个像家一样温暖、像殿堂一样神圣的地方,温情、刻苦、讲政治、求上进。这样的校园就算几经风雨,仍会学术灿烂、人才辈出!
(《小康》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年1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