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宝宝生病能打针就别输液,能吃药就别打针
TUhjnbcbe - 2024/5/20 17:11:00

“无药而医”是医疗的一种境界,就是尽量少用医疗手段。但这并不是否认医疗的作用,对于“真病”,一旦确诊,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这与“无药而医”的育儿理念并不冲突。

·有疗效的治疗才是好的治疗。

·能打针就不输液,能吃药就不打针。

·能局部用药就不全身用药,能用一种药就不用两种药或多种药。

·贵药并非都是最佳的,对宝宝疾病有疗效的药物才是最佳的。

·对其他宝宝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的宝宝,个性化治疗才是关键。

·并非所有的食疗都是安全的。

·选一位可信的医生为宝宝长期提供医疗服务,要比到处寻找知名专家好得多,除非宝宝的病情诊断不清,治疗无效。

·没有那么多宝宝真正需要强有力的医学干预,通过科学的养育方式,都可喂养出健康的宝宝。

·不要自以为是改变疗程,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多数药物起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要求药物立竿见影。

·抗生素不是灵丹妙药。

·医疗仪器的检查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观察,详细询问病史,做细致的物理检查,仍是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术。

新生儿是新生命的开始,除了先天遗传性疾病,没有什么疾病。只要护理得当,患病的机会是很小的。宝宝在胎儿期,从妈妈那里获得了免疫抗体,能够抵御致病微生物的侵袭。

父母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宝宝患了什么病,动不动就给宝宝吃药,上医院。

有一个不满1岁的婴儿,刚刚会蹒跚走路,但一条腿不太正常,好像有些拖拉着。父母看书、查资料,认为宝宝腿的问题可能是大脑有问题!医院看医生,医生解释说,不满1岁的婴儿,刚刚学走路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右腿像“罗圈腿”,左腿有些拖拉。这是正常现象,看宝宝其他方面都很正常,不像有脑异常,而且宝宝也没有异常分娩史。

可父母实在不放心,要求做检查。做了头颅B超和头颅CT,CT报告可疑外周性脑积水。这个报告结果让父母陷入深深痛苦之中,更加坚信宝宝大脑有病了。在父母要求下,宝宝开始静脉输注脑活素。

暂且不说输注脑活素是否有效,外周性脑积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无临床意义,有没有确切的解释都还没有搞清楚,就开始治疗了,这对宝宝来说是不公平的,宝宝可能根本不需要接受静脉注射。

注射了半个月的脑活素,复查CT,没有任何改变,但宝宝走路已经有所改善了。又过了3个月,进行脑CT复查,还是那样的,拿给有关专家看,判断是正常现象。这时,宝宝走路已经完全正常了。这真是无谓的治疗!

吃、喝、拉、撒、睡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基础,属于“养”的范畴;体能训练、智能开发和良好习惯的建立,属于“育”的范畴,“养”和“育”是不可分割的。很多疾病与问题,都是养育、护理不当造成的。医院儿科门诊人满为患,但又有多少患儿是真正有病?绝大多数宝宝患的疾病,都是与医学有关的养育问题,而非需要治疗的疾病问题。如果能用科学方法养育、护理宝宝,宝宝就能少得乃至不得疾病。

医学固然是为人治病的,但医学的目的却不是治病,而是健康。如果医学把绝大部分力量都放在少数高端医疗救助上,忽视普遍的医学关怀,医学就不可能达到维护健康的终极目的。

我国古代神医扁鹊,身怀起死回生之术,却认为自己只是个低等级医生,因为他治的都是垂危重症,就是今天的高端医疗救助,像换肝换心开颅急救,命悬一线,惠及少数人,但声名远播列国。他认为哥哥是个中等级医生,因为哥哥整日行医乡里,擅长治疗一些常见病、高发症,使小病迅速得到治愈,不致发展成危及生命的大病,恩泽一乡,也只在乡里有名。扁鹊认为自己的父亲才算得上真正的神医,因为父亲擅长在每人日常生活中施以调理,预防疾病发生。所以他们全家和周围的邻居都健康长寿,但父亲却默默无闻。

扁鹊早就悟到了医学的真谛:预防疾病,保证健康。现在所谓预防医学、健康医学,就是将医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宝宝从小打下坚实的体质而不是成为“药篓子”,更多的儿科医生用医学指导妈妈养育健康宝宝,这其实是每个宝宝的真正福祉。

1
查看完整版本: 宝宝生病能打针就别输液,能吃药就别打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