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bdfyy999.com/中国文化中,山水亭阁有着独特而璀璨的文化,在文人笔下,它们传之史册,诵之后人,名气经久不衰。地大物博的国土上,有太多的地方景点广为传诵吟咏,这其中,西湖是一千古热点,洞庭湖也是,与它相关的古诗词不胜枚举。
很早以前,洞庭湖还没有出现,那时候有个叫“云梦泽”的美妙地方,春秋战国时还是“只见云梦,尚无洞庭”。后来因为人们筑堤围垦,云梦泽消失,其中的一小部分逐渐形成了另一个风光无限的景点,所谓“大垸四十八,小垸百余”,八百里洞庭便恢宏地面世了。
中国有五大湖,洞庭湖在里面不是面积最大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名气位列之首,是扛把子般的存在,无数次地出现在诗词歌赋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千多年前,孟浩然给张九龄写了一首诗,那是他的自荐信。这种干谒诗不易写,既要写得得体有分寸,还要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不落俗套。
思来想去,孟浩然选择以洞庭湖来承托自己的所有想法: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果然落笔不凡,将洞庭湖的宏阔壮美描绘得让人震撼不已。只见远远望去,湖面蒸腾起无边水雾,笼罩了数百里的云梦大泽,浩瀚景象大有吞吐洪荒之势。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一句最绝,雄浑壮阔,浑浑不落边际。
登岳阳楼
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样获得无数赞誉,并被传为两大名联的是杜甫这首诗中的颔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也写洞庭的浩瀚汪洋,颔联这句写它广阔无边到划分开了吴楚两国的疆界,甚至连日月星辰都像是在水中漂浮。这样的形容,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洞庭的开阔宏丽。
不过因为写诗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各自的样貌也有差异。杜甫写这首诗时,自己漂泊多舛,走过凄凉落寞的大半生,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既由衷地赞叹美景,又由衷地感叹国家和个人的多灾多难。于是整首诗在雄浑大气之中,又透露出一丝低沉抑郁。
望洞庭
相比起参杂着各种情绪在内的洞庭诗词,刘禹锡的这首就是单纯地从景物的角度来写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他以非凡的想象和比喻描写洞庭的月色。夜晚的洞庭湖仍是壮阔的,但却更显宁静与幽美,当皓月银辉洒落水面,水天一色,洞庭湖面宛如铜镜,别具一种朦胧美;湖中的君山又似玲珑的青螺,这比喻简直太奇妙了,独出心裁,精辟清奇。
这首诗自然淡泊,将月夜下的洞庭风光描绘得清奇优美,令人向往。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李白写过多首洞庭湖,这首里,他也写月色下的景致,风格和刘禹锡不同,当然赏景的心情都是愉悦的。
李白与友人月夜泛舟,同游洞庭,正值朗朗明月,洞庭秋水澄澈,他们与清风朗月为伴,畅饮美酒。
李白的诗中总是飘着仙气,没有仙气也要制造仙气,他想乘流上天,但终究不行,那不如就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享受此刻时光。
“赊月色”“买酒白云边”,真的很有李白风格。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花间词派温庭筠,在浪迹江湖的某个秋季,与一个少年相遇于洞庭湖畔。两人意气相投,但却很快就分别了,这让温庭筠大感失意,可能是想起了自己沦落江湖的愁苦吧,诗中尽是离恨别情。
由于这离别的基调,洞庭景色在温庭筠笔下便显得萧索了许多,金风起浪、落叶萧萧,带着些悲凉,却又有着“月照高楼一曲歌”的豪气。
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洞庭湖有波澜壮阔的一面,有宁静优美的一面,而在唐温如这里,它却别有一番渺渺茫茫而又浪漫如银河的美。
入夜后,湖水不再奔涌不息,而是寂然无声的。诗人躺在小舟上,在满天星辉之下举杯畅饮,醉眼朦胧间看着天上银河与水中星辰交相辉映,恍惚不知身处何处。
船在湖中,星月也在湖中,他觉得自己好像在银河之上泛舟摇桨,置身于星光灿烂的世界当中,清梦满船。这描写简直美极了,缥缈灵动,意境传神,像童话中的浪漫场景!
千百年来,一拨又一拨的诗人来到洞庭湖,看景色、思故人,留下不朽的诗作,便也形成了独特的洞庭湖文化。正如余秋雨所写:“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